测绘是门古老的学科,在中国源远流长。自夏禹治水“左淮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中国测绘便已初具规模。从先秦到民国,历代统治、战事运筹、疆域划分、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大计筹划,都靠测绘资料了解国情和认识世界。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测绘科学渐渐落伍于世界测绘科技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测绘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将我国测绘事业从瘠弱发展至强大。从最初的大平板、三脚架、小笔尖,到今天的航空摄影测量飞机、无人机俯瞰大地,各类移动测量系统扫描地面……广大测绘工作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决心,潜心科研,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高精度定位芯片、倾斜摄影相机等大批技术装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如今,我国测绘科技整体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
“只步为尺测乾坤,丹心一片绘社稷”,本栏目将重点介绍测绘学科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院士(学部委员),正是他们负重前行,披荆斩棘,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带领一代代测绘人砥砺前行。他们是一面光荣旗帜,是时代的楷模,激励着青年学者和莘莘学子以他们为榜样砥砺前行。
陈述彭(1920—2008)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遥感地学专家。中国遥感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地球信息科学的倡导者,中国遥感地学之父。
一、陈述彭先生简介
陈述彭,1920年2月8日生于江西萍乡,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11月25日逝世于北京。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
中国遥感地学之父—陈述彭
陈述彭长期从事地理制图、航空像片综合制图和地图编制自动化的实验研究。开拓了中国遥感应用新领域,倡导并组织了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发展地球信息科学、推动“数字地球”战略研究,探索“地学信息图谱”的新概念和新方法。
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制有《中国地形鸟瞰图集》,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的组织领导工作,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总设计书,并主持和编制,为中国大型地图集的研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代表作有《地学的探索》、六卷《石坚文存》、《遥感地学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导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遥瞰全球,织绘大地
1.少小离家艰辛求学
小时求学的路是艰辛的,从小学开始,陈述彭就得跟随教书的父亲披星戴月翻越50多里的山路去县城上学。
1938年,陈述彭仅上了两年高中就以同等学历考上了浙江大学。地理入学考试时,他用几幅简单的地图答完了全部的考卷,受到了校长的青睐,从而成为了学校的一名江西“留学生”。他后来在校刊上发表了“南岳游记”一文,又受到教师、校长的赏识和鼓励。或许这已经隐约成了他日后终身从事地球科学的契机和信号。
年轻时的陈述彭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由校长竺可桢亲自主持的纪念徐霞客诞辰350周年的大会。竺可桢极力赞扬徐霞客不辞艰辛、终年跋涉,为认识自然献身的精神,号召莘莘学子效法古人。这一番话说得陈述彭热血沸腾,也煽起了他对地理学的炽情,在自己的强烈要求下,他从教育系转到了地理系,从而实现了最终的愿望,开始迈向我国地学研究领域。
在浙江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陈述彭得到了竺可桢校长各方面的关心和教诲。竺可桢多次勉励他努力钻研,在地理学方面开创新的研究局面,实现地理学的现代化。陈述彭先后撰写的《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洞穴地貌图》、《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徐霞客游记在怒江、腾冲地区的实地验证》等论著,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954年,他和周延儒、施雅风教授一同对七星岩的测绘,是我国以立体地图方法考察洞岩的创举,并从中总结出了喀斯特洞穴的类型,对洞岩学的研究发展做出了贡献。
每当陈述彭回想起那段往事,总是对人们谈到:“我总算没有辜负竺老的希望,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2.献身科学成就大业
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应奢望当代的荣誉和理解,需要的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要顶天立地,立意创新,勇敢超前,去追求真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祖国的强盛,科学的发达,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率先绘制出东半球鸟瞰图
为地理学“三剑客”之一
1998年,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中国科学家陈述彭奥米尔地图科学金奖,并称其为“在发射人造卫星以前东半球第一位创作这种意境地图的科学家”,这是一个晚来40多年的荣誉。1954年,中华书局印制了陈述彭绘制的《中国地形鸟瞰图集》,这本有20幅图,7色套印的图集,以站在太空的角度,描绘了东半球,如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回的图象。这是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前,唯一的一本东半球鸟瞰图集。该图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后在国内引起了强烈轰动。
中国地形鸟瞰图集
没想到此举却遭到持传统地图观念的人的非议,直到1958年人造地球卫星上天,阿波罗卫星图像普及以后,当年不理解的同行学者们逐步接受了从卫星上观测地球的概念,对陈述彭的超前意识不禁表示钦佩和叹服。
中国地形鸟瞰图集节选
同年,陈述彭与周廷儒、施雅风所撰写的《中国地形区划草案》,首次提出中国地形三大区划分的思想,并重建了第三纪和第四纪的自然地带和自然区。他们三人因此被称为地理学“三剑客”。
率先将遥感学引入国内
为中国遥感地学之父
197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陈述彭参加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那时遥感技术已逐步开始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应用。
1975年陈述彭率先将遥感学引入国内,在中国引进陆地卫星影像,用于编制1:250万-1:400万全国影像地图,并彩色印刷1:50万分幅陆地卫星影像图,在国内外推广。
上世纪70年代末,陈述彭借助国际卫星数据,开展遥感应用工程实验,拉开了我国遥感系列制图的序幕,被称为中国遥感地学之父。
遥感应用连续在三个五年计划中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978-1985年,遥感应用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国科学院筹建遥感应用研究所。陈述彭身体力行,积极组织全国性大规模遥感应用示范工程。第一次的云南腾冲资源遥感试验,组织全国70多个单位约700人参加,完成农、林、水、矿等资源调查25项,出版1:25万专题地图22幅。尤其是国产远红外扫描仪的试飞,应用于地热、火山、铀矿、铜矿勘测,并在农、林区划方面获得突破性成功。
60岁后开始新一轮事业
推进地球科学领域现代化建设
陈述彭经常用“我60岁后又开始了新一轮事业”来鼓励他的弟子们。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推进地球科学领域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1980年他主持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室,揭开了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的序幕。1985年 在国家计委的支持下,陈述彭组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机构-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主持和指导实验室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
陈述彭在家中接受采访
时序进入90年代,陈述彭院士又洞察到地球科学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密切注视着国际遥感发展动向,积极参与国际遥感交流与合作,同时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
面对21世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迫切需要加深对地球信息机理的研究,加强人文与自然的协调。他主张建立实用化、产业化的资源与环境信息资源系统,适用全球信息网络的思潮与信息共享的呼声。
3.桑梓之情永生不忘
1985年江西省成立了山江湖开发治理领导小组,把山、江、湖作为一个自然生态体系进行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决心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江西的大地上描绘出一幅“青山长绿、碧水长流”的美景图。在众多科学家当中,陈述彭院士是最为兴奋的一个,作为鄱阳湖、赣江的儿子,他无法忘却故土。当即提交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江西省山江湖综合开发和治理中的应用计划”。
陈述彭实地考察
1992年新年伊始,陈述彭建议成立省遥感信息中心,表达他作为江西人愿为家乡建立这一现代化的实验、推广基地而效力的愿望。书记、省长深受感动,立即回信邀请他回家乡考察,为筹建省遥感中心出谋划策。不日,陈述彭院士带着报效桑梓的喜悦迫不及待地回到了阔别40年的故乡。随后,他又去了印满他青少年足迹的萍乡,见到了久违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并把湘东区白竺村列为生态试点村。倡议为萍乡“科技兴市”出谋献策,编辑出版一部《萍乡市资源与投资环境》的文集,探讨煤矿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陈述彭情系家乡教育事业
与此同时,陈述彭心中一直挂念着萍乡的高教事业。据《陈家谱》载,陈述彭的祖父陈启绣开创教育世家——萍乡学院,至陈述彭这一代,这棵教育之树更是枝繁叶茂。
他曾亲笔写信回复学校说:“能为家乡父老兴办教育事业,也是义不容辞,惟恐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徒有虚名,无所奉献,反而误了学校大事。反复衡量,如果为学校提升,能尽微薄,确有需要,当勉为其难,惶恐应命。”
2003年元旦来临之际,陈述彭又亲笔致信学校,向高专校领导及全校教职工表示新年的问候,并表示很高兴看到学校的发展变化,虽身在北京,但心系家乡,心系学校。并陆续向学校捐赠图书,对推动学校图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著名书法大师启功先生曾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为陈院士亲笔录下了歌德的不朽持篇《上帝与世界》中的名句:辽阔的世界,宏伟的人生,长年累月,真诚勤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常常周而复始,从不停顿。这段精彩的诗文,对于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的生平事业、道德风范反映得恰如其分,陈院士正是以此当作座右铭来鞭策自己,一生一世永不改变。
三、国之栋梁,千古流芳
2008年11月25日20时05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述彭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作为我国现代地图学和地球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陈述彭先生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系统科学、空间信息科学、数字地球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带领我国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他学识渊博、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勇于开拓、诲人不倦、不拘一格培养青年人才等高尚情操造就了独特的人格魅力,给后辈学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何建邦表示:“他一直到最后时刻都在考虑学科的发展、人员的布局。老先生对中国科学界影响非常深。可以说他是我国遥感和地理信息学科的一面旗帜。”
陈述彭先生的逝世,不仅是我国遥感界的一大损失,也是世界遥感界的一大损失。
云之苍苍,江水泱泱,国之栋梁,千古流芳,作为中大测绘学院的一子,我们更应该学习陈老先生的品质与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测绘遥感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
先生教诲
? 在科学事业的帅才中,最为难得的,是决不急功近利,能够宽容失败。
? 日积月累,乃成气候,山清水秀,大有文章。
? 做学问要多交流,多参加学术会议,不过可不能空手而去,就好像在乡村赶集一样,要提个篮子带上三两个鸡蛋,你们也要把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带到会议上交流,博采众长。
? 每个人的空间性、逻辑性、交往性、艺术性和记忆性的智力不尽相同,而且组合是多姿多彩的。在不断与环境的交往过程中,人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大变数的空间。